在海安市濱海新區五凌村五凌中橋的北首,兩根長約5米的竹竿靜靜地躺在欄桿下。
“這是派出所專門設置的救援竹竿,沒想到真派上了用場?!弊蛱熘形?,五凌村黨總支書記顧海燕指了指旁邊的蔡小勤說,他就是海安使用“救援竹竿”第一人。
蔡小勤,五凌村人,兩年前從五凌村調任五虎村擔任黨總支書記。他每天一早都從家里趕到五虎村走村串戶巡查一遍。
“不好,有人落水,快要沉下去了!” 7月9日早晨,蔡小勤經過五凌中橋時,聽到有群眾呼救,下車一看,發現長角河與中凌河交界的水面上,有一個人頭在晃動。
老人神情慌亂,掙扎著試圖靠向岸邊,但顯然力不從心。危急時刻,蔡小勤大聲說:“快,快拿竹竿?!闭f著,他拿起竹竿,直奔中凌河邊。五凌村村民繆秀山,直奔對面的長角河邊去找小水泥船。這時,聽到呼救聲的雙龍村保潔員李志林也撐著小船來了。就是這普通的竹竿,在這次救援中發揮了關鍵作用。

海安地處里下河地區,水網密布,隨著夏季氣溫升高,溺水風險明顯增多。
海安市公安局開展“主動警務”行動,在防范宣傳、救援能力、巡邏檢查等方面,對溺水事故進行防范,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溺水意外事故的發生。同時,探索有效的水上救援方法,推出“救援竹竿”。從7月1日開始,由各派出所實施,在全市易出溺水事故的水域投放。目前,已投放竹竿1萬多根。
“救援竹竿”長度一般超過5米,直徑3厘米以上,通體筆直,兩端及表面削平,無尖頭和毛刺,不會對施救活動造成二次傷害。竹竿上貼有“溺水救援、請勿占用”紅色警示標識。海安市公安局政治處副主任曹海峰說:“這竹竿功能有兩個,一個是警示人們在防范不到位的情況下不能隨意下水,二是一旦發現意外事故,給救援人員提供便利?!?/p>
蔡小勤趕到河邊,將竹竿伸向老人,同時跳入水中,讓老人握住竹竿將頭部露出水面保持呼吸通暢。這時繆秀山、李志林也趕到。

顧海燕在現場用手機拍攝了救援過程。她說:“老人是五凌村8組的李炳英,今年85歲,一早出來就糊里糊涂地下了河。虧得大家幫忙,要不后果不堪設想?!?/p>
海安市委常委、宣傳部部長盧林說,小小一根竹竿,將創成全國文明典范城市的奮斗信號傳達到“神經末梢”,傳遞著真情與溫暖,讓人們都能感受到“文明海安”的幸福味道。
記者趙勇進 通訊員柳卿 周文娟